长春散打培训,原始社会时期,人们为了生活资料的获得,逐渐学会了使用拳打、脚踢、绊搏、擒拿等动作“手擒猛兽”。(包括:鸡、鸭、牛、羊等)尤其是私有制萌发后,部落间的战争使人与人相斗的技术不断。西汉时期的储具圆雕(格斗)就生动地层现了徒手搏的场景。考古化石表明,当时猛兽极多,特别是剑齿虎,十分凶猛。在云南的沧源原始岩画上就有一人与野兽搏斗的描绘,画面上有两人双臂展开与兽搏斗,另有一人两手各持短棒似赴援者。《毛记》说:“暴虎,空手以搏之。”在这样的自然环境中,人类为了生存和获取食物,除制造和使用简单的工具外,还必须依靠自身的徒手技能与大自然斗争。有时人与人之间为了获取生产资料也要进行搏斗,而人与人的搏斗为武术徒手搏击的萌生奠定了基础。据史料记载,早在原始部落时,发生大规模战争之前,原始先民之间便为争夺头领地位和领地而迸行争斗了。到了氏族公社时代,由于物质利欲,部落之间经常发生战争。而使用武力就成为他们掠夺财富的一种最主要的手段。在这些战争中,除器械的拼杀之外,徒手搏击也不可避免。掌握一定的搏击实战技能和经验就成为当时人们保护自己消灭敌人的有效手段。在这样的环境下产生了武术徒手搏击的萌芽。
长春散打培训,到了奴隶社会,即夏、商、周时期,作为具有独立形态的武术徒手搏击,即“手搏”形成了,并成为当时奴隶主欣赏的一项活动。据《殷本纪》记载:“帝纣……材力过人,手擒猛兽。”可见这种“搏兽”已非生产技能,而是服务于奴隶主、贵族狩猎活动的搏斗技能。《礼记?王制》记载“凡执技论力,适四方,贏股肱,决射御”表明当时已经有了用“执技论力”,“臝股肱”来决定胜的相搏之技。《释名》称:“相搏将谓广搏以击之也。然举手去要,终在扑也。”《谷梁传》记载:周朝有两个高手叫秦廑文与梁纥(孔子之父)“以力相高”。这表明武术徒手搏击在周代时已发展到一定旳水平。春秋战国时期,便有了近于比赛形式的“春秋角试”,每年以此来选拔士卒。《管子七法》记载,“春秋角试,……收天下之豪杰,有天下之骏雄”相搏取胜。《左传?成公十六年》述:“叔山冉搏人以投,中车所轼。”《荀子富国》说:“是犹鸟获与焦绕搏也。“《国语》记载了赵简子所说牛谈有力,就把他请来与其臣少室周比赛,结果少室周败给了牛谈。上述资料反映当时手搏已经作为专门的搏击技能存在了。
除了技术外,战术也有一定的发展。在《荀子?议兵篇》和《资治通鉴》中都有记载:“若手臂之捍头目而覆胸腹也,诈而袭之与先惊而后击之,岂手臂不救也。”从中可看出徒手相搏,已有惊上取下、 佯攻巧打的战术运用。《庄子?人间世》说:“且以巧斗力者;始乎阳,常卒乎阴,大至则多奇巧。”可见战术在搏击实战中有了一定的运用。到了秦汉三国时期,相搏分化为“角抵”和“手搏”,“角抵”以摔为主,“手搏”以打为主,同时也兼有摔。《汉书艺文志》中收录的《手搏》大篇虽己失传,但在残简中有“相错蓄”则是两人分离后空拳而斗的样子,这是最早在相搏运动中使用“散手”一词。这说明角抵和手搏已相互分离,并丰富了武术徒手搏击的内容。
在1975年湖北江陵凤凰山秦墓中出土的一件木篦上有描绘这一时期手搏的彩色漆画。画面上有三个男子,均上身赤膊,下着短裤,腰间束带,足穿翘头鞋。右边两人正在进行“手搏”比赛,左边一人,双手前伸,为比赛裁判。台的上部还有一帷幕飘带,表示这种比赛在台上进行。整个比赛画面热烈紧张,参加“手搏”的双方,一方横击另一方头部,另一方闪躲后弓步冲拳还击对方头部。此时的角抵,主要是两两相敌的角力,即颜师古所说:“抵者,当也。”这既是力量的较量,又是技艺的较量。角抵活动不仅可以强身健体,而且可以通过这种激烈的对抗赛,使观赏者精神振奋,回味无穷。
汉初,刘邦曾一度罢废角抵,但却没能完全禁止,到了汉武帝时,反而大力提倡。如《汉武故事》载:“未央庭中设角抵戏,角抵者六国所造也,秦并天下,兼而增广之,汉兴虽罢,然犹不都绝,至上(五帝)复采用之,并四夷之乐,杂以奇幻,有若鬼神。角抵者使角力相抵触者也。”武帝特别嗜好此戏,《汉书》中就有“五帝作巴渝、都卢、海中、砀极、曼衍、鱼龙、观角抵之戏”的说法。不仅宫廷如此,民间也相当流行角抵活动。《汉书?本纪》载:“元封三年(公元前108年)春,作角抵戏,三百里内皆观。”“元封六年夏,京师民众观角抵于林平乐馆。”可见民间对角抵的喜爱程度。陕西省历史博物馆收藏的一幅汉墓铜牌上,也刻有角抵纹饰的画。两人赤脚,互相用一手扳腿,一手抱腰,相抱相摔,十分生动逼真。
西汉时“角抵”指“戏”,汉以后“角抵”一词便与“角力”一词混用了,这个过程又出现了“手搏”。关于“手搏”在汉画汉砖中多有体现。如四川新都出土的汉画砖“手搏图”中,就生动展示两人手搏对峙的姿态,河南密县打虎亭2号东汉墓室北壁画中有两个大胡子壮士,赤身,着短裤,留长发,足蹬翘头靴,两人在相较相搏。
总体讲,秦汉时期是“角抵”“手搏”的发展时期,秦以角抵为雅言,突出摔的方法;汉以手搏为技术,其基本特征是徒手搏击,终在扑,或倒或伤或死,二者有一定的区别。
隋唐时期是角抵、手搏盛行的时期。隋唐五代时,手搏角抵倍受重视,比赛几乎形成制度。社会繁荣使手搏的发展有了一定的基础。有了武举制,更促进武术向精练化、规范化发展。《隋书》记载了当时比赛的热闹场景,在大业六年,来自各地高手云集在端门街各献“天下奇技”,一比就是几天,甚至“终月而罢”。宋元时期是角力、手搏的盛行时期,宋时手搏作为强身、活动手足的重要手段在民间广为流传。《史弘肇龙虎君臣会》中曰:“二人拳手撕打,四下人都观看,一肘二拳三翻四合,打倒分际,众人齐喊一声,一个汉子在血泺里卧地。”可见宋时手搏已“拳”“肘”“脚”兼用。并出现了比赛的规则:不准“揪住短儿”“按起裤儿”,可以“按直拳、使橫拳”“使脚剪”。上述资料表明宋时手搏已有一定的规范程度。
到了元代,宫廷曾先后10次下禁令,严禁民间持有兵器习武,尽管手搏受限,仍练习不止。《元史》中同样也有关于“手搏”的记载。
明代是中国古代武术承上启下的重要时期,此时手搏多称为“白打”或“搏击”。比赛称之为打擂台,赛前先设擂主,由檑主安排好高手准备应战;赛前双方先要立好生死文书,否则不准上台比武。清朝前期,伴随着农民运动及秘密结社组织的发屐,出现了不少练武的“社”“馆”,同时也出现了一些门派及理论,创新出许多的武术套路,而且有多种的练功方式,人们开始重视武术的健身、防身、自卫、修身养性的作用。此时女子练习散手也较为盛行,清采蘅于(虫鸣漫录)记载:“楚南有兄弟两人,请来拳师学艺,其妹在楼上看,……哥哥被拳师打倒,于是妹与拳师斗,交手后,妹飞起一脚,踢中拳师要害……”
民国初期,受西洋文化的影响,武术已趋向现代体育。河北武术大师霍元甲在上海创立了“精武体操学校”,后改为“精武会”。河北马良创编并推广了中华新武术,中央国术馆也相继成立,并于1928年10月由国民政府中央国术馆举行了“第一届国术国考”。这次徒手比赛不分级别、不分流派、不带护具;不准攻击眼、喉、档部,三局两胜,采取双败淘汰制。开始了近代武术搏击(散手)即散打比赛的新纪元。到了1933年举办的第二届国术国考,就有了护具规定和要求,比赛以性别分组,按体重分级,没有时间限制,将对方击倒为胜一局, 三局两胜。
新中国成立后,武术作为中华民族文化遗产被式被列为推广项目,随后在研究发展重点上,先将武术套路运动形式进行推广,作为竞赛表演的重点。但散打运动在民间仍广泛流传。
为了使武术攻防格斗技术在比赛中得到检验,1979年3月首先在浙江体委、北京体院和武汉体院三个单位进行武术对抗项目的试点训练;同年5月,在南京市举行的全国武术观摩交流大会上,上 越单位进行公开表演;同年10月,在第四届全运会上又进行了公开表演。1980年5月,在山西太原举行的全国武术观摩交流大会上进行表演的省市越采越多。同年10月,国家体委调集有关人员,开始制定散打比赛规则(意见稿)。1981年在沈阳举行的全国武术观摩交流大会上,北京体院与武汉体院进行一次公开表演比赛。1982年,国家体委又调集有关人员制定了《武术散手(散打)竞赛规则》(初稿),并按这一规则在北京举行了全国十单位武术散打邀请赛。自此,武术散打本着“积极稳妥”的精神,每年都举行一次全国性的武术对抗项目(散打)表演赛。不断总结经验,并在1987年采用了设台的办法,确定了以擂台为民族特色的竞赛形式。1988年,在由中国武术研究院、中国武术协会主办的,国际武术节上首次举办了国际武术邀请赛,来自15个国家和地区近60名运动员进行了角逐,这标志着武术散打已经走向现代体育竞技的舞台。与此同时也出现了“散打”与“散手”一词相混用的现象,经过反复讨论没能达成一致意见,直到今天这种现象仍然存在。
通过1979-1988年这十年的实验总结研究,散打项目竞赛训练裁判规则日趋完善。1989年,国家体委将武术散打确定为国家正式竞赛项目,同年10月在江西宜春市举行了第一届全国武术散打擂台赛。1990年正式出版了《武术散手(散打)竞赛规则》,同年批准了14名武英级运动员和第一批国家级武术散打裁判员,同时比赛的评分也采用了电子记分器,标志着散打从表演进入了正规化的武术散打比赛时代,这为散打的发展开创了新的历程。1991年,全国武术散打比赛分为上半年举行的全国武术散打锦标赛(团体赛)和下半年举行的全国武术散打锦标赛(个人赛)。1993年,在第7届全国运动会上,散打首次被列为正式比赛项目,设团体金牌1块;1997年的第8届全国运动会上,散打顼目金牌增加到3块。各省市及行业体协先后成立了散打专业队和集训队,并在国家体委直属六大体院开设武术散打专业,各地方武术馆、体育学校习练散打的学员层出不穷,散打运动在群众中已有广泛、深厚的基础。1998年,散打比赛被列为在泰国曼谷举行的第12届亚洲运动会竞赛项目。2000年,经国家体育总局批准,由国家武术运动管理中心组织举办了中国武术散打王争霸赛,全国各体协及省市专业运动队纷纷报名参加。散打王比赛奖金丰厚,赛事宣传、组织具有现代水平。主办者在比赛护具和比赛规则上进行了大胆的创新,将散打比赛护具改为点护式。即取消原来的护胸、护腿、护头,比赛时运动员只穿护裆,戴护齿、拳套。并且在原来散打檑台的基础上设立了围绳,缩小了比赛场地,将比赛时间改为五局,这大大增加了比赛的对抗性和精彩程度,散打王比赛的成功举办标志着武术散打已向职业化道路迈进。
2003年,由国际武术联合会组织,在中国上海举办了第一届世界杯武术散打比赛,比赛共设11个级别,有十几个国家和地区选派优秀的运动员参赛。我国选派8名选手参加比赛共获得6块金牌。世界杯散打赛的成功举办标志着中国武术散打向国际体坛的全面进军,中国武术被赋予了新的使命:“武术源于中国,属于世界,高于体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