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武术通背拳在我国北方流传很广,在武坛上亦久负盛名,深受人们的喜爱。通背拳流派较多,在辽宁省以五行通背拳流行最广,其风格特点是:以劲力要求冷弹柔进,坚韧交错,腰背发力;步法要求闪展灵活,虚实分明;动作要求连贯圆活;手法要求甩膀抖腕,立抡成圆,肩臂松顺,放长击远。五行通背拳内容丰富,自成体系,在实战中行之有效,且在健身益寿,防治疾病上也有其独特的作用。
据拳谱记载,五行通背拳始创于清道光年间,由浙江人祈信之子祈太昌将流传在民间的通背拳散手、单操汇集总结,按照五行——金、木、水、火、土相生相克变化的理论,使原有的摔、拍、穿、劈、钻五掌及狸猫扑鼠等动作更显柔软灵自学成才,一套完整的五行通背拳就此诞生了(当时又称祈氏通背)。该拳动作以柔为主,刚柔相济,并糅进了以柔活、松快为本的练法。此拳自创立以后历代皆有传人,到了清末民初大为兴盛,好手辈出。河北、京津一带的张策、刘月亭、刘智,辽宁的修剑痴等人,均是近代通背拳名家。他们不仅继承了通背拳术,并且不断充实完善拳法内容,将该拳不断创新和发展,是承上启下的代表人物,为通背拳的理论和技术发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其中尤以修剑痴成绩最为显著。
修剑痴,原名修建池,自号“剑痴”,河北省固安县人,我国武坛著名的通背碰撞高手,人称“燕北大侠”,其后人称其为“修师”。他自幼刻苦读书,勤奋好学。后弃文习武,拜河北通背拳名师祈派第三代传人许天和为师,苦练数载,练就一身扎实的功夫,后到京津以武会友,吸取众家之长,武艺不断提高。同时又学习研究太极、形意、八卦、长拳等拳种,并得到名师指点。修师于上个世纪20年代初来辽宁沈阳,后到大连授徒立业,以教拳为生,当时称为祈氏通背。他在辽宁从事了30多年的武术活动,1959年病逝于大连。
修师擅长实战技击。伪满时期,有两人对此不甚佩服,曾带着伪满州国皇帝溥仪的手书,从新京(现在长春)来到大连,专门拜访修师。见面后这两个武师立即要求过招(较技)。修师将两杆长枪拿在手中,任其挑选一杆,然后两人站定。修师让来人先攻,那武师并不管气,一枪直奔修师的面门,修师后躲气,一枪直奔修师的面门,修师后躲,谁知这一枪是虚,第二枪直奔下腹。修师早有防备,身子侧转,一个“乌龙探海”,枪头点中对方的手腕,快如闪电,来人的枪跌落在地,认输。由此修师名声大噪。
修师精通五行通背拳,后人赞誉他为“一代大师”。他酷爱剑术,自号“剑痴”。旧中国,修师威名远扬,曾被湖南何建部聘为国术考裁判,后留在部队任职,担任武术教官多年,他以“五行通背拳”实用技法训练士兵,收效很好。1940年前后他返回大连,在西岗区设场收徒,教出很多弟子,可以说是桃李满天下。当年的“南国不老松”沙国政、勇斗日本士兵的女杰王侠林、原北京体育学院武术系副主任成传锐等,都是修师的高徒。这使得五行通背拳在当时广为流传,家喻户晓,习练者甚多。在大连的各大公园和广场,每天清晨和傍晚都可以看到上至年逾古稀的老人,下至天真活泼的儿童都在聚精会神地练习五行通背拳。五行通背拳在辽宁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修师晚年著书立说,根据自己多年的练功和教学实践,对五行通背拳进行了大胆的改革和创新,其理论精辟、见解独到。1953年曾系统地整理出“势”“法”“理”三部书稿。“势”是指拳的各种姿势、操法;“法”是指动作的方法、法则;“理”即拳的理论及根据。并提出了“先有势、法,后有理”这一实践第一的观点。根据易经理论创编了“六路站状”和“六路行状”,其动作外柔内刚,刚柔相济,以柔带刚,变化多样。当时“明堂功、折拳、老架子”等原有老套子内容不多,套路也不多,修师在此基础上,创编出如“大连环”“小连环”“猿鹏奇势”“通背功”“通背掌”“通背刀”“奇形剑”“断门枪”(又称杆子)等套路。这些套路内容丰富,结构紧凑,布局合理,连贯协调,劲因顺达,甚得后人喜爱,传遍辽宁大地。今天许多爱好者所练五行通背拳套路,多是当年修师心血的结晶。修师还编写了一批拳谱,数量不多,凡当年跟修师习武多年的弟子都传抄过。这些拳谱,语言精炼,技击性强,在全国武术挖掘整理评比中,其弟子林道生献给国家的修师拳谱,荣获一等奖(全国仅有三人获一等奖)。修师不但精拳法,对武术器械造诣也很深,其弟子成传锐承传了经他创编的“奇形剑”“断门枪”,并 全国武术比赛上荣获剑术冠军、枪术优秀奖。“断门枪”还被原国家体委选定为甲组规定枪术,是全国武术运动员必须学练的比赛项目。近年来,在国内各种武术比赛中,一些练习五行通背拳的选手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多次夺得金牌。辽宁的五行通背拳也以它较强的实战性引起国内外武坛的注目。
现代日本武术家常松胜先生,是于少亭之徒,于少亭是修师的弟子。常先生在日本收徒千余人,写出专著《通背拳》一书,畅销海内外。
修师终生从事武术事业,在理论和技术上对五行通背拳进行了创新,对其在辽宁的继承和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