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武术培训通背拳是中华武术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通背拳术流传甚广,历史悠久,名手备出,且有多位通背拳大师如修剑痴、张策等以本门功夫纵横武林,鲜有其匹。 通背拳以独特的技术动作和极强的技击作用驰名海内外,深受广大武术爱好都的喜爱。 一、通背拳的技击特点 它的技击含义不但体现在单操、单练的各种技术动作中,在套路的演练过程中也融入了这一特点。通背拳拳谚云“出手不离面,落手劈三山”之说。拳谚中所说的“三山”即指两颊及鼻梁骨,用以强调出手技击的位置要准确,有的放矢。同时在练功中反对有害肌体的拙力、硬劈等练法,提倡粘、绵、吸、化的柔化之力,讲究以柔克刚、刚柔并蓄。技击手法讲求“明、暗、奇、绝”四法。明手要引诱对方,另一只手藏于明手下侧,以灵活多变的技术手法,寻机打击对方。腿法的运用多与步法相结合,要求手脚并用。“有拳无腿,无步难取胜”,可见腿法与步法配合的重要性。步法要求进腿快捷、轻七灵活。通背拳有些步法,如寒鸡步等都要求提膝摘胯、合裆护肾,做到“提膝有法、落步有腿:,这些要求可充分运用勾、点、截、挂等腿部技法。 二、通背拳的独特风格 通背拳区别于其它拳种的最大特点是双肩、双臂之动作,此即通背拳名称之由来。通背拳要求运动时肩、臂关节要昼放松,两臂昼前伸,两臂敞开,通肩达臂,力贯梢节,背通则臂长,臂长可击远。以体现出开愈大,力愈大,放愈长,击愈远的道理。通背拳不但要求”开”,而且讲究“合”。开“势如大鹏展翅”,合“形似猿猴入洞”。出手开,回手合,开合并重;放则开,合则密;攻则长,守则备;攻守有素,手不空回。运动中上挂下连、上下相随,此起彼伏,贯穿一气。这就是通背拳最大的特点所在。 通背拳歌诀曰: 鹰目猿神,气完势整;结构严谨,动作流畅; 大开密合,势势相连;进退急撤,闪展灵活;冷弹柔进,坚韧交错。 三、通背拳的源流传承 通背拳窨始于何年?创始人是谁?这些均无所考证。最早通背拳的文字记载:宋朝时,与赵匡胤为敌的韩通就是使用通背拳。三次拒敌宋太祖(引证《中国体育史》)。其后,通背拳的文字记载屡见不鲜。最为确切的证据是明末著名·学者黄宗羲在《南雷集·王征南墓志铭》的六路歌诀中“佑神通臂为最高”之说法。其子黄百家为王征南先生的高足,在其《学箕初稿·王征南先生传》一文中,进一步注释道:“通臂,长拳也。”这些足以证明,通背(与通臂同)至少在明代即已流传。 清道光年间,经“杆子祁”祁信大力推广,大力昌盛。祁信,浙江人。因事避难,寄居河北省固安县琉璃河严府中。一日祁信为助尹家与多人争斗,他手持长杆,所向披靡。杆到处人仰马翻,大获全胜后,被人们敬称为“杆子祁”。从此立场授拳,广收第子。称“祁家门”。 其子祁太昌,学艺数年,武艺高强,与众师兄弟交手均胜。祁信命子代其传艺。从此通背拳中有老派(老祁)、少派(少祁)之别。 继后,历代皆有传人,好手辈出。清末民初,此拳大入异彩,当时以通背拳法名于世者有张策、刘月亭、刘智、修剑痴等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