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术的作用,大体说来有两点:其一、如何使人利用现有资源击倒强敌,即用;其二、如何使人由弱变强,即体。
咱们先看第一点,也就是搏击术的范畴——武术的用。不论练什么拳,都是人在练,人体结构是相同的。具体说来,人身上的弱点一样:
头——即使是头部最坚硬的颅骨直接接受大力量打击,都会伤害到脑(具体请看视频《科学看武术》,更别提头上诸多器官和神经点,在遭受打击时,可以造成人的眩晕、昏迷、残疾,甚至死亡。
颈——神经系统、呼吸系统、血管的集中地带。
腋下——神经丰富,受击打剧痛。
心脏——大力击打造成停跳而致死。
心口(胃)——接收打击会造成呕吐、抽搐。
两肋——躯干骨骼最薄弱处。
肾——受击打影响腰部发力,丧失反抗能力。
裆部——不用多说了吧?
胫骨——小腿骨骼最弱点。
吉林省武术学校亚新亚认为除了这些弱点,人体的关节走向一致,导致反关节技术一致。人体的骨骼支撑结构一致,导致发劲方式大同小异。那么针对这些弱点的打击方式——也就是楼主所言”招式“自然不会有很大差别。要说差别嘛,三家提倡的格斗思路稍有不同:太极强调化劲,保住自己再说进攻;形意强调整劲,最大限度调动全身力量用在一处;八极强调贴身,舍身无我,抢堂入堂,偏爱入堂后的靠打与肘打。当然这里要强调,以上只是各家偏好,并非说形意不重近身入堂,太极没有刚劲,八极不懂柔化。
说到发力方式,人体结构一样,要保证灵活得移动和大力地打击,发劲方式也就差不太多了。不论哪家拳(包括现代搏击如截拳道、空手道、泰拳),都强调腰胯的核心作用。要把上下节合起来,如何能不重腰胯呢?不过这里面也有细微的差别:
作为练八极的,先说八极。八极的特点在于强调震脚发劲,也就是门人说的“跺子”。仔细观察小架(仅以孟村八极小架为例)中,明显的跺子有三处:挖眉接托枪式、炮提接二郎担山、小缠内部缠手转身接上左步。这三处有一个共同点:招式的起效直接决定于前后两式力量的紧密衔接。前两个还有特点:衔接过程中有换边(右手侧在前换左侧在前)、上步的过程。要将如此复杂的几个动作衔接一气,最直接的做法就是把落脚、转身、蹬地上步合为一个动作:震脚。这也就是八极短而脆的直接原因了。
再说形意。从架子上看,形意和八极很像,步子以直进直退、之字形步法为主,讲求“硬进硬退无遮拦”。讲求“束展”,丹田发劲,有“束展二字一命亡”之说。笔者对车式形意拳见得多些,车式的要求拳打起来,不论走了多少式,都是一股劲。笔者亲见一位车式习练者走拳架时,给人一种感觉:“他可以一直打下去,永是这股力量。”
最后说太极,别家太极我不熟,陈氏的强调”缠丝劲“。练太极的很强调无处不在的螺旋,以最大限度地降低(击打和被击打时的)自身受力。
所以不论何种拳术,练到最高明处,身上的功夫也就不会相差很大。这些拳术,其历史上都有门人功夫卓绝,达到巅峰。
近现代溥仪(侍卫官:霍殿阁)、蒋(侍卫教官:刘云樵)、毛(贴身侍卫:李健吾)的侍卫系统都有八极门人的身影,神枪李书文之徒或学生。天津老龙口火车站大战八国联军:形意门李存义、尚云翔;虎头少保、天下第一手孙禄堂更是形意起步,兼习三大内家拳。太极拳虽然少见与外国人交手的例子,但几乎所有高明拳家都在习练他,包括李小龙等当代武者。所以可以肯定,这些都是久经考验的拳术。
那么就可以认为——练至高处,三家差别不大,差别主要是在习拳的过程中。所以我们来看第二点,也就是练体的部分。
八极拳的训练,强调猛火炼好钢,即“一练拙力如疯魔”。先成就一身横练的功夫,然后再细致入微,柔化缠绵。这种练法的好处在于功夫上身快,尤其筋骨的成长极为迅速。当然这样练也着实累人,需要充足的营养作为后盾。八极门自己也有应对之法:就是站桩。通过两仪顶(马步桩)、献胯(虚步桩)、十字拳(弓步桩)的训练,培本固原,养护筋骨。
形意拳的训练,强调桩功,有”入门先站3年三体式“的提法。三年或许有些长(孙门齐公博是真站了3年,毅力令人佩服!),入门3个月的桩功是怎么也跑不了的。如此大量的桩功训练,给了形意门人充足的长养筋骨、丹田养气的时间。其外,形意拳以五行拳入手训练,拳架简单,内涵丰富,简单重复中上功夫很快,力量、协调、步法齐头并进。难怪说”形意一年打死人“,要上阵杀敌,力量、反应、协调、步法一样也不能少。 最后说说太极。笔者对陈氏以外不大熟悉,不敢妄言。陈家太极的训练以柔劲入手,强调松活弾抖,不少拳家都曾感慨,说自己是“有心求柔,无意成刚”。陈氏拳强调“缠丝劲”,不仅是用来技击,在训练中也有奇效。自己和自己较劲,让筋骨拧转伸长。所以陈家拳少言抻筋拔骨,因为缠丝即能完成抻拔之效,无需格外强调。而且这样缠丝的训练,也可以让习练者充分了解自己身体结构,在搏击时也就可以灵活运用,即”练时缠自己,打时缠对手“。
吉林省武术学校亚新亚建议,若是有心修习,不妨先都看看。选中一个如意的就扎进去,用门内的方法勤加锻炼。切勿朝秦暮楚,拳无优劣,个人功夫却有高下。如果只为分门别类,那就穷经皓首了。只是如永嘉禅师所言:“分别名相不知休,入海算沙徒自困”。国术的拯救与发扬,要靠一代代习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