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武术培训,变化无穷四路拳,扶按撩阴腿当先。 抽手撩襟鞍占跨,套步冲锤右足弹。 上步夜叉探海式,掀掌撩步跨雕鞍。 挤步箭起黄莺架,套步冲锤势朝天。 陆海迎门三不顾,提步箭踢栽捶势。 抽锤撤步跨双拳,转身接打骑马势。 把锤立掌左腿悬,引手劈掌挨身靠。 白鹤诱敌回头观,转身接打回马腿。 撩掌及胯稳如山,活步二虎蹬山势。 劈掌挑打不容宽,套步鹞子抓肩势。 雾云接打在里边,提步跨虎登山势。 上步单臂擒方腊,撤步五子对双拳。 开步托掌顶心肘,迎面接掌不容宽。 套步颠筋多勇猛,提步护膝双手展。 泻步顺掌拦正面,穿掌护膝把腿卷。 上步接打顺步腿,侧身左剁右足弹。 穿袖盖步护肩掌,败势跌打势冲天。 抽梁换柱急震步,穿袖定心十字拳。 手按七星忙撤步,顺风摆柳势法全。
四路查拳单练各势注释
第一式(术名)对拳:此式为“四路查拳”开始时的“起手法”即预备势。演练者面向西方成立正姿势站稳。两手为掌分别垂于两腿外侧(手心向内)。眼看正前方。接着,两手掌变拳分别由左右两则向下腹部位置拎起并成“对拳”(拳眼相对、拳心向内)状;与此同时,身体右转至正北方并先将右脚上一步且复上左脚并拢仍为立正姿势,眼看正前方。
第二式(术名)引手:紧接上式,右拳变为柳叶掌(大拇指内扣于食指一侧且其他四指并拢伸直)由右胯一侧向前、向上绕动半圈至左肩前不动(其右掌之掌心向西)。左手仍然握拳垂于体之左侧。身躯不动但头部左转而两眼向西平视。与此同时,左脚向左侧方向移动半步并随之将右脚跟进即向其左脚靠拢作立正状站定。
第三式(术名)撩掌:紧接上式。左脚向西迈出一步成左弓箭步。与此同时,左拳变掌扶按于左膝之上(左手虎口向内),而右掌则以其掌缘为重点向西撩击(其高度与肩相平且掌心向南、掌指向上)。眼看右掌。
第四式(术名)撩踢腿:紧接上式。左脚不动,右脚向西作踢腿(脚)且高度同胯相平,而左拳则在右脚前踢的同时变掌向西撩击,右掌作相应回收并变拳置于腰际(右肋下方)。接着,右脚回收至左脚后并使之形成左弓箭步,左掌变拳收回腰际,而右拳则变掌自腰际向西撑出作推打状。
第五式(术名)穿掌撩襟:紧接上式。将右掌翻转使掌心向上作后抽状并径直画弧撩至右上方作亮掌状(其掌心向外),而左拳则伴随着作出穿过右臂向前平伸并由前横掳至左侧方时变为钩手(其钩尖朝下且与肩相平)。与此同时,将重心移至右脚并令右腿屈膝半蹲,而左脚则收回半步且用脚尖或脚趾点地形成寒鸡步。眼看西方。
第六式(术名)冲锤:紧接上式。左脚向南出一步(面向东)成右半弓式,右脚则跟进作后插步状置于左腿后方,而身体则略作右转(面向北),然后左脚再向西出一步使之形成骑马式(两腿蹲坐与肩宽相同且两脚尖均向北面)。与此同时,右掌先自左颏前朝下作盖压状直至左肋前,之后再变拳抽至右侧腰际,而左钩手则变拳先收至左侧腰际,再作向西平冲击打(拳眼向上),并眼随手转,即眼看左拳。最后,两腿直立并将右脚横跨一步使之形成并步直立状(两脚尖向西),而左拳则变掌护于右肩前、右拳向西直冲击打(拳眼向上)。面对西方。
第七式(术名)弹踢腿:紧接上式。左脚向西出一步并抬起右脚向西弹踢一次(力达脚尖)。与此同时,右拳收于右侧腰际,而左掌则向西作平撑状(掌缘向前、掌指向上)。
第八式(术名)探海势:紧接上式。右脚前落踏地,左脚跟进向东南方出一步,使之形成左弓箭步。与此同时,左掌变钩向前平掳至左侧方之后再复向右上方作前按状(掌心朝下并置于右胳膊下方),而右拳则变掌并以其掌指为重点向正前下插出(手心斜向上)。眼看右插掌且令其身体略作前倾(但不得失去平衡)。
第九式(术名)翻身盖掌:紧接上式。右掌翻转使之手向上,左掌则沿右臂向前穿出,右掌复作翻转下盖(掌心朝下),而左掌在穿出至前方时作转腕扭手即变为钩手状(其钩尖朝下),右掌最终置于左肩前而左钩手则垂于身前方。与此同时,右脚提起并以其脚前掌为重点向右后方转身,而左脚则提空并向东北方落地下点地面形成提零步(即与寒鸡步相似但开步却大于其步的虚实步型)。眼看左钩手。
第十式(术名)掀掌:紧接上式。右腿直立踏地面,左腿提起且脚尖垂直朝下(收胯),使之形成右独立步。与此同时,左钩手向左侧方平掳而右掌向右侧展开(手心向前)。其身形为腰直、胸挺。眼向西北方平视。
第十一式(术名)挤步应掌:紧接上式。左脚向西北方落地,右脚即跟于左脚后,再将左脚向西北方出半步并使之两腿直立。然后,右脚再向西北方出一步且作直膝站立,而左脚则微微抬起脚后跟靠在右小腿之后。与此同时,右掌向内绕一圈后作右侧平摊,左钩手由身前向上绕半圈后变掌置于肩前。面向正北。跟着将左脚落地出一步,而右脚则即向左脚并拢使之形成两腿并步直立状(其脚尖向北),右手臂仍在原处不动且仅将右掌变为右钩手(钩尖朝下),左掌向西撑开(掌指向上)。
第十二式(术名)托天势:紧接上式。左脚向西方出一步,右脚即插于左脚后,而左脚则又出半步向右脚并拢使之形成并步立正状(其脚尖向北)。与此同时,左掌由左上方绕半圈落至肩前(手心朝下),右钩手变掌由下方收至腰间再向头顶上方作托掌状(掌心向上、掌指向后)。
第十三式(术名)迎门掌:紧接上式。左脚向西南迈出使之左腿下仆,右腿屈膝下蹲。与此同时,右拳变钩朝东并由东往下作掳钩状(钩尖朝下),左掌伸直下垂且以其手掌边缘与掌指为重点沿左腿向前上方抄起,而右脚则在左掌上抄之后前跨一步(至西南方)使之形成右弓箭步,右钩手变掌即随右腿向前之势而迎向左掌并置于正前方(掌指向前)。其身形略作前倾,眼看右掌。
第十四式(术名)栽锤:紧接上式。左腿提起,右掌由前上方挑起并摆动后置于胸前,左脚同时纵起并伴随右脚蹬地作腾身踢右腿至西南方的二起脚姿势。与此同时,左掌变拳护于头顶处。跟着将右脚前落踏地使之形成右弓箭步,右拳向西南方作斜下栽拳(拳眼向上)。眼看右拳或前方。
第十五式(术名)撤步拳:紧接上式。左拳收回腰际,右掌内旋并使之拳心向内抽至身前作罩拳状(高与面齐)。与此同时,右脚回收半步并以其脚尖点地并伴随左膝下蹲而形成右寒鸡步势。面向西南,眼向前平视。
第十六式(术名)转身接打:紧接上式。右脚向东北出一步,左脚跟进伴随右转身而向西南上步形成骑马势(两脚尖斜向东北方)。与此同时,右臂握拳上架于头顶,左拳则自腰际向西南平冲击打(拳眼向上)。眼看左拳。
第十七式(术名)立掌:紧接上式。身略向左移,右脚不动,左脚回收至右脚前作点地状形成左丁步势。与此同时,右拳变掌并由后前撩动一圈之后收于腰际,左拳变掌先作回收而后再向西北撩起为应掌状(掌心向前、掌指向上)。眼看左掌。
第十八式(术名)引手劈掌:紧接上式。左掌在身前绕动作擒握划一小圈后立在右肩前(掌心向北),右拳变掌从后经上并由上向前下方画弧劈砍且力达肩胯。与此同时,右脚向西北上一大步使之形成右弓箭步。眼看前方。
第十九式(术名)白鹤亮翅:紧接上式。两脚不动仍成右弓箭步,右手臂扬起并向西北上挑,而左臂则向东南后撤下牵(其左掌心向后)。眼看东南。
第二十式(术名)鲸鱼合口:紧接上式。右脚跟向西北移动,身体左转,左脚收回半步并以脚尖点地,两腿屈膝半蹲形成寒鸡步。与此同时,右掌由右上方朝东南盖扑而下并将其左手相配合作翻转向内上托,两乎腕相靠连接于身前方,跟着再将两手同时扭动,作缠绕扭动状一遍之后复成接腕相靠状。眼看两手。
第二十一式(术名)败势诱敌:紧接上式。右掌向前扬起作亮掌状,左掌向后搂挂成钩手(钩尖朝下),与此同时,提起左腿且以右腿支撑地面形成右独立势。眼看东南。
第二十二式(术名)回头观敌:紧接上式。左脚向东北下落为第一步,右脚跟进迈出半步为第二步——如此一左一右共行6步。两手姿势不动即仍保持并势架子。身向左侧略拧转即将头部向左后方作回头观望状。
第二十三式(术名)回马腿:紧接上式。左腿提纵并伴随身体向右上方旋身跃起,与此同时,右腿则在身体旋转之时作向西踢脚状(脚尖贯力、小腿发劲),而两手配合右踢腿作左手心拍击右手背状。最后,右脚向北踏落形成右弓箭步,两手臂则分别向左、右两侧横展猛掼作震胸抖臂翻腕状亮掌势(两手心向上、掌指分别向外)。眼看西方。
第二十四式(术名)翻掌撩挑:紧接上式。右脚不动,左脚向北上半步并以脚尖点地形成寒鸡步。与此同时,右掌向前撩动并经上往后作勾掳状,左手先成拳高举,且由高处向前撩打至身前方(掌缘向前、掌指向上)。眼看左掌。
第二十五式(术名)踹腿:紧接上式。右掌向前方撩动并由前往后成钩手状拎挂,与此同时右脚向左脚跟处(后)挤进半步之后再抬起右腿并以其脚后跟发力向北踹蹬(其脚尖略向右上方偏斜),而左脚则在右踹脚形成即发力之时再向前踮移半步。眼看前方。
第二十六式(术名)披掌:紧接上式。右脚向前落地成右弓箭步,右钩手变掌并以其掌缘为重点从后上方向前劈盖,左掌则托住右臂以助其招。眼看右掌。
第二十七式(术名)挑打:紧接上式。右脚不动,左脚上前一步使之与右脚平行并形成骑马势。与此同时,左掌上挑即划一小弧后收至右肩前成立掌状,右掌则变拳并乘左掌挑起之机而向前崩击。眼看右拳。
第二十八式(术名)抓肩:紧接上式。左腿弯屈但脚不移动,右腿插向左腿后方作套步状。与此同时,左手握拳垂于左侧,右拳变掌抓握左肩。眼看左侧。
第二十九式(术名)接打:紧接上式。右手不动,左拳变掌向左下方绕一圈后仍放至胸前。与此同时,左脚向西出一步成右弓箭步,右掌则先向正西插掌,跟着左拳收至腰际复沿右掌向西冲击而出,右掌伴随着向右上方架起,两腿则形成骑马势。眼看左拳。
第三十式(术名)登山挂肘:紧接上式。面向西方。左腿提起使之形成右独立势,左肘上挂且左拳靠在左耳处,右掌变拳自上向后下方劈砸(拳缘朝下)。眼看左拳。
第三十一式(术名)横捶:紧接上式。左脚向西北落地,右脚再向西北上一大步使之形成右弓箭步。与此同时,右掌变拳由侧方向前作横击状(力达拳缘且拳心向上),左拳变掌托住右臂以助其势。眼看右拳。
第三十二式(术名)撤步双拳:紧接上式。右脚向东北撤一大步,左脚收回并向右脚靠拢成并步直立状。与此同时,右拳先变掌并与左掌一起先作后甩撤划于体之两则且再向身前下腹处靠拢而作对拳状(拳心向内,拳眼相对)。眼看前方。
第三十三式(术名)顶心肘:紧接上式。左脚向西南出一步使之形成左弓箭步,与此同时,左拳变掌向左上方作抬臂上架托掌状,右拳内扣使手臂内屈即变为盘肘状,并用肘尖向前顶撞。眼看前方。
第三十四式(术名)迎面掌:紧接上式。右脚向西北出一步成为右弓箭步,右拳变掌向西北劈下(掌背朝下),而左掌则辅助性地托住右肘以助其势(掌心向上)。人体略作前倾,眼看右掌。
第三十五式(术名)抽掌冲锤:紧接上式。右脚不动,左脚向右腿后作插步。与此同时,右掌变拳收至腰际,左掌向西北上托即架于额前。跟着,右脚向西北出一步成为骑马势,右拳则由腰部向西北作冲拳状(拳眼向上)。眼看右拳。
第三十六式(术名)双展手:紧接上式。转身向北并提起右腿,左脚踏实地面,两臂下垂且令双拳变为钩手分向身后搂掳后,再复改为掌,而双双向身前抄起至胸前略作顿挫,右脚向北落地成为右弓箭步。双掌即向北平推(力达掌缘)。
第三十七式(术名)顺撑扫腿:紧接上式。右脚不动,左脚倒插至右腿后侧并使之两膝弯屈。左掌套在右胳膊下方,身子略向左转,右腿向西作扫腿状之后变为左弓箭步,与此同时,左掌乘势向东撑出并变为钩手且掳至左后方,而右掌则经腰际向东撑出。眼看右掌。
第三十八式(术名)穿掌:紧接上式。右脚不动且将其膝略作弯屈,左脚收回半步并以其脚尖点地形成寒鸡势。与此同时,右掌由前下方向右后上方作绕圈一周之后再往前盖掌,而左钩手则变掌前穿复变为钩手钓于身前(直臂且钩尖朝下)。眼看左钩手。
第三十九式(术名)顺步腿:紧接上式。左脚向东出半步,左钩手变掌回收至胸前。与此同时,右脚先上一步而左脚再跟进一步之后则向东抬起右腿并用右掌拍击右脚背一次,最后将右腿前落使之形成右弓箭步,而右掌则在右膝前作向东切掌状(力达掌缘,左拳仍抱收于腰际。眼看右掌。
第四十式(术名)蹬脚:紧接上式。左脚不动且略作屈膝,右脚插至左脚后使之形成插叉状(右手在内,左手在外),身稍偏向右侧,跟着提起左腿并以其脚跟着力向西蹬出,而两手掌则分别向左、右两则平展。眼看左脚。
第四十一式(术名)弹踢腿:紧接上式。左掌向左掳动后变拳收于腰际,左脚向西落地使之形成左弓箭步,右掌则变拳自腰间向西平冲。跟着,回收右拳至腰际,将左掌前撑与右脚向西弹踢而出。然后回收左掌并变拳收于腰际,右脚则回收退至左腿后作支撑直膝状即形成左弓箭步,而右拳变掌再从腰际向西撑出。眼看右掌。
第四十二式(术名)护肩掌:紧接上式。右脚在原地作右转,左脚则伴随着右转体而移向东并以其脚尖点地形成寒鸡势。与此同时,左拳变掌并从右掌之上穿出,而右掌即由下往右后上方且经前下方作盖掌状,左掌在右盖掌形成之时变为钩手从左后上方向前下方钩出。眼看东。
第四十三式(术名)冲捶:紧接上式。右腿伸直站立,左腿提起并用其脚面扣于右膝前使之形成右独立势。与此同时,左钩手向左侧方平掳,右掌向右侧方平展,眼看东。跟着,左脚向东北落地,此为第一步,右脚复进一步则为第二步;如此一左、一右共进六步即左、右脚各向前进三步(须走弧形步为佳)。切记!走第四步时,右掌移至身前;而走第五步时,左脚则由右脚前绕至右方且身体同时向右后方转动;最后走第六步时,左脚走至左脚内侧站立使之形成并步立正状。最后,将两腿屈膝下蹲并同时向右转一圈后,右掌收回腰际略作停顿后即向上冲拳,而左钩手变拳由上朝下盖压至右胳膊下。再将右脚微微提起后即朝下作震脚状(两脚尖向北)。眼向北仰视或看右拳,两腿直立,挺胸塌腰。
第四十四式(术名)抽梁换柱:紧接上式。左脚向东出一步使之形成左弓箭步,左拳与右拳均收入怀中且先作抱球状略顿一顿之后即分别向前、后方各自击出(拳眼均向上)。跟着,右拳变掌由后经上并由上向前下盖于左腕处,左拳回抽即作屈肘状,而右掌则在左掌回收之时从左臂下直挑而起,左拳复作前冲直击,右掌复盖左腕。眼看西或看左拳。
第四十五式(术名)七星拳:紧接上式。左脚撤至右脚使之形成并步直立状(脚尖向北),左手臂仍作平展且唯将左拳变为钩手,右掌不变依旧盖在左腕一侧。眼看北。
第四十六式(术名)顺风摆柳:紧接上式。两脚站立不动,上身转动至西,左拳变钩横摆左侧,右掌上扬举至头顶右上方成亮掌势,眼看西。
第四十七式(术名)式法全:紧接上式。两脚仍然站立不动,上体右转,正面向北,与此同时,两臂左、右下垂且变掌为拳由两侧向腹前作相对拳状(拳心向内,拳眼相对),而两脚则同时辗转还原成预备面西站立状即第一势“对拳”姿态。眼正视于北。
第四十八式(术名)还原:紧接上式。身体不动,两拳提至腰际且分向两侧作抱拳势,最后变掌而慢慢放开并下垂于大腿一侧(左掌贴靠左大腿一侧,右掌则靠于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