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应是有机体内外环境不断取得平衡的过程。在正常情况下,人体各器官系统的活动相互制约和相互协调,处在一种相对平衡的状态。这种相对平衡是人体生命存在和有机体机能正常活动的必要条件。当外界环境发生变化时,有机体内环境的相对平衡受到破坏,体内各种功能不得不重新进行调整,以维持机体内外环境的相对平衡,这就是适应过程。
适应是生物活动的基本规律之一,也是通过运动训练提高人体竞技能力和取得优异运动成绩的生物学基础。
在运动训练中,引起适应过程的外界环境变化包括施加运动负荷、改变训练内容和变换训练环境与条件等。
在运动训练中,主要是采用施加运动负荷等方法,有意识地打破机体内环境的相对平衡,使之发生向校高机能水平的转化,从而在施加的运动负荷相适应的水平上重新获得相对平衡。这种由于运动训练而产生的有机体与施加负荷的外环境不断取得平衡的过程,就称为训练适应。
训练适应的作用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训练适应是人体机能不断提高的生物学。不断提高人体机能是运动训练的重要任务之一。现代的运动训练要求运动员最大限度地挖掘其机能潜力。而人体机能的不断提高依赖于训练适应过程。只有提高对机体不断施加运动负荷的刺激,使其产生训练适应过程,才能使人体机能不断提高。
其次,训练适应是发展竞技状态的生物学前提。运动竞技状态的形成,正是训练适应过程高度发展的结果。竞技状态的形成,要求运动员在各器官系统的形态、机能、运动素质、运动技术、运动战术及心理状态等方面的训练适应,都达到相当完善的程度,并和谐地结合成一个整体。而竞技状态的暂时消失,则又是训练反适应性衰退的结果。这种反适应性衰退又使运动员的机体得以恢复,并进一步发展新的训练适应,在高一级水平上重新形成竞技状态,取得更好的运动成绩。
再次,训练适应是运动训练理论的生物学依据。运动训练理论是运动实践经验的总结和概括,它建立在运动训练客观规律之上,对运动训练实践起着指导作用。运动训练理论只有建立在训练适应以及其他一些运动训练客观规律的基础上,才能经受得隹运动训练实践的检验,形成科学的理论体系,指导运动训练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训练适应过程的产生和发展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如运动负荷、恢复过程、身体身体情况和心理状态等,其中负荷和恢复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在训练适应过程中尤其重视恢复过程,这是形成训练适应的必要前提。另外,如果运动员心理和日常生活的总负荷与运动员机体所能承受的负荷能力相吻合,训练适应过程就能正常发展,机能水平和运动成绩则可相应提高;如果运动训练与日常生活的总负荷超过了运动员机体的承受能力,则可能导致过度训练现象。对过度训练的预防,首先要考虑到根据运动员机体的可接受性和个人特点合理安排运动训练。其次要遵守生活制度,注意功逸结合。过度训练的消除,可以采取通过观察及时发现早期症状,找出过度训练的具体原因,并调整训练计划加以排除。
在运动训练过程中,只有对运动员有机体通过练习施加强烈的刺激,才能引起有机体的深刻的反应,充分地挖掘出机体机能潜力。运动员如果不能承受大负荷直至极限负荷的训练,是难以适应现代训练和比赛的要求的。极限负荷是相对的,是就运动员个体而言的,当某一训练阶段的负荷达到运动员个体的极限,并产生训练适应时,就要进一步提高负荷水平。由于在训练过程中运动员具有承担负荷的极限性特点,教练员要将科学、合理地安排负荷作为实施训练的重要环节。合理安排运动负荷的基本要求是:
1、训练过程中加大负荷必须循序渐进
加大运动负荷切记不能认为越大越好、为大而大,超过了运动员所能承受的“最大负荷”能力。对高水平的优秀运动员而言,应在整个运动训练过程中经常性地采用与比赛接近的负荷,力求使大运动量和大强度同时出现,以使运动员全年保持竞技状态,随时出现最佳成绩。对一般运动员来说,负荷必须循序渐进地逐步增加,既有运动员所能承受的“最大负荷”,又有中小负荷的搭配,保证能持续地进行大负荷训练。这对青少年儿童运动员尤为重要。
2、掌握好负荷和恢复的关系
没有负荷就没有训练水平的提高,但没有恢复地就不能安排新的负荷。只有在有机体承担一定的负荷后,得到适当的恢复,以消除疲劳,才能使机体能力逐步得到提高。所以训练中每次课的恢复安排,应在运动员机体能力得到恢复和提高的基础上进行,训练课之间的间歇过长或过短都不利于机体能力的提高。
3、适当地搭配负荷量和负荷强度
训练过程中负荷的安排一般都呈现一种波浪起伏的状态,负荷的量和强度的变化,通常有三种搭配的形式;一是既加量又加强度,二是加强减量,三是加量减强度。在现代高水平运动员的训练中,提出要遵竞技状态的基础,必须负荷量和负荷强度同时达到最大值,要定期地模拟比赛所特有的负荷和紧张状况。对此,无论以哪种形式搭配负荷量和负荷强度,都要从运动员的实际出发,以有利于尽快提高运动成绩为前提。而突出强度,是当今高水平运动员负荷安排的一个重要特征。
4、根据训练的不同任务和运动项目的特点安排负荷
就一次训练课而言,如果主要任务是学习掌握技术,则强度不宜过大,而以加大练习量为主;如果主要任务是发展某一运动素质,则负荷的量和强度都应加大。运动项目的特点和比赛对负荷的要求不同,在日常训练中负荷的安排也应有所区别。但无论哪种项目负荷的安排,都应以提高单位训练时间里最大的效益为准则。
5、加强医务监督和恢复手段的运用
负荷安排不当是造成运动损伤和过度疲劳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加强医务监督,尤其是监测负荷所产生的效应很重要。同时要教给运动员一些有关负荷及自我监督、控制和调整负荷的必要知识,使其与教练员更好地配合,以使负荷的安排符合运动员所能承担的水平。另外,积极采用有效的恢复手段,有助于更快地消除负荷后的疲劳,加强能量物质的再生,迅速地产生适应。
通过运动训练,运动员的竞技的竞技能力会有所提高,但必须经过比赛,并在比赛中表现出优异的运动成绩,才能具有个人和生活的价值,也才能被正式承认。因此,在日常训练中要加强运动员比赛能力的培养。比赛能力的培养与竞技状态的形成发展密切相关。
竞技状态是指运动员达到优异运动成绩所处的最适宜的准备状态。这里所指的“优异运动成绩”是就本人的最佳成绩而言;“最适宜的准备状态”也是相对的,是就运动员本人在参赛前训练的准备程度而言的,准备的程度越高,在比赛中创造本人最佳成绩的可能性越大。
只有经过必要的准备性训练才会出现竞技状态。竞技状态的出现有其具体特征,它们是衡量和判定竞技状态的客观标志。这些特征是:
运动员有机体各器官系统的机能达到最高水平,在运动中出现“节省化”现象,机体能最大限度地适应大负荷以至极限负荷的训练和比赛,并且恢复过程也比较快。
运动员的运动素质和专项技、战术的发展达到了本人的最佳水准,并且运动素质与专项技、战术结合紧密,能通过专项技、战术把提高了的运动素质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完成的动作准确、熟练、协调,具有最佳效果。
运动员在训练中情绪高涨、精力旺盛、自我感觉良、渴望参加比赛,在比赛中具有特殊的专项感受力、意志顽强、心理稳定,以及具有完成任务和夺取胜利的充分信心。
竞技状态的上述特征,集中表现为运动员能在重大比赛中达到甚至超过本人的最好运动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