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武术--八极拳,在风起云涌的历史大潮中屹立不倒,传承至今,因其狠辣直接、杀伤力强的特点,屡屡成为近代史上保护政要人物的“大内武术”,溥仪、毛泽东、蒋介石的近身侍卫中皆有练习此拳者。八极拳从源起至今已有三百余年历史,现时可考的第一代传人吴钟,是今山东省庆云县严务乡后庄科村人。在这三百年中,八极拳的奥秘一直吸引着众多武术爱好者。那么,在它的发展历程中,有几多难以猜透的谜团和招式?有多少令人荡气回肠的侠骨豪情呢?
源流纷纭 归于吴钟
虽然习八极拳之人皆知第一代传人吴钟,今山东省庆云县人。但是关于其创始人和产生年代的资料均已散佚。有人说八极拳可能是由“古拳法”中的“十字战拳”简化而来;已故台湾八极拳名家刘云樵认为此拳应出自于戚继光时代,戚所著《纪效新书》中“古今拳家……杨氏枪法与巴子拳棍,今之有名者”,他据此认为“巴子拳棍”可能就是后来的八极拳;也有人说八极拳源于武当派内家拳法,是武当道士根据前人武技所创;还有人说八极拳是清代河南岳山寺和尚张氏所创;也有说八极拳是清代一位号“癞”的云游道士所创。甚至有人说八极拳是武松在征方腊后修行期间所创,后流传到少林寺。仔细分析可以发现,这些八极拳起源传说的最后指向,都是清朝的吴钟,这难道是历史的巧合,为什么直到清朝才有如此明确的传人记载呢?
在中国武术学会常务理事、山东师范大学李成银教授那里,我们得到了些许答案,“关于八极拳的起源,目前还没有确切的资料证明,但中华文化,特别是武术这一块,基本上都是师父口述心授的,这是中华武术文化的一大特色,所以出现各种传说都有可能,也是正常的。”
据吴钟八极拳研究会副秘书长鞠长辉介绍,从八极拳古朴的风格,以及注重大枪、长棍的训练内容来判断,它的创始期大约在明初,且与当时的军中武艺有很大的关联。八极拳的六合大枪应和明朝戚继光所创二十四枪法有渊源,有沧州罗疃村民国九年(公元1920年)拳谱之大枪图可以印证。
据鞠长辉介绍说,元末至明初、明抗击倭寇、明末清初农民军起义、明末清初及后来反清复明等种种战争活动,给军队武将和民间武术家们提供了很好的锻炼机会,在客观上对当时武术水平的整体提高有很大的推动作用。
而由于战争残酷,许多武将被敌方追剿,有人选择易守难攻的山区继续战斗,有的武将、民间武术家们则逃至远离政治漩涡的地方,如佛寺、道观中,以保全性命。这其中当然可能包括八极拳谱涉及到的嵩山少林寺、湖北武当山、河南岳山寺、陕西梭罗寨等地,这些人在那里生根发芽,所学武艺也得到相互切磋。其中就有八极拳、六合大枪等技艺,而到清朝中期,时机日渐成熟,八极拳和六合大枪结合的重任就落到吴钟肩上。
籍贯庆云 族谱为证
除对八极拳的源起有纷争外,武术界对吴钟的籍贯也有一些不同的声音。有人持孟村镇说,即吴钟是清朝天津府沧州县孟村镇人,其早年移居孟村,女儿嫁到海河戴门。
而据庆云吴钟八极拳研究会会长常庆祝介绍,据民国九年八极拳谱记载:“祖师吴钟生于雍正十年(公元1732年)二月初三寅时。”有这详细的时间,加上《庆云县志》清朝时期四个不同版本的记载,可知庆云彼时尚属天津府,吴钟应为庆云县北乡后庄科庄人。
寻访现后庄科村,其坐落在今庆云县城东北18公里处,属严务乡,傍居漳卫新河东岸。村前有一块碑石,上刻“明永乐二年刘、武、陈三氏由山西洪同县迁此,村前有一庙,庙前称前庄科,庙后称后庄科。”
据后庄科吴氏家谱《写心诗草清心账》记载,吴氏家族祖籍今安徽歙县,明永乐三年(公元1405年),因高祖吴祚永授河间府沧州盐运分司,遂全家迁至沧州。吴氏原本住在沧州城里,至明朝万历年间,吴氏第六代吴师孟落户后庄科村。至于迁移的原因,据八极拳历史研究者张华介绍,“清初庆云有两个盐场,一是海丰场,地点应在今无棣县境;二是严镇场,我推断严镇场可能就是今严务乡,而吴氏由沧州迁来庆云,可能是来当盐官,当然这仍有待考证。”
吴师孟的儿子叫吴玉书,吴玉书次子吴天顺,吴钟便是吴天顺之子。吴钟膝下无子,只有一女名吴荣,招婿入门继嗣,生吴邦安、吴邦宁两子。吴钟之父吴天顺也是一位文武双全之人,吴钟出生后天性聪颖,小小年纪便喜文弄武,吴天顺量才施教,遂传之以文章,授之以武学。由此,开启了吴钟传奇的一生……
在乡学拳 老妪点拨
据张华介绍,吴钟自幼家境殷实,少年学艺于父。不料年月更迭间,武艺精进,其父竟囊穷技绝。而此时吴钟依然求艺迫切。吴天顺知儿子是大器之才,以自己的武艺授之,无异于大旱滴露,再继续下去,势必耽误吴钟前程。于是,吴钟拜当地武艺高人马胜标为师,得太祖32势、少林刀法。后来马胜标也穷其所学,吴天顺便出赏帖以为子求师学艺。
本地人皆知吴钟功夫,故赏帖张出许久,无人敢来应聘。父子正作难犯愁,这日忽有翁妪夫妇来访。老翁自称呆叟,说愿与吴钟切磋。吴钟请二老入府,老人话虽不多,对武学却有着非同一般的造诣,吴钟知是武林高人,遂将二老拜为师父、师母。当时正是清初雍正、乾隆年间,据当地村民传说,此二老是反清复明的武林高人,斗争失败,隐姓埋名流落于此。
此后,呆叟悉心传授拳法。吴钟日夜苦练,功夫越发出类拔萃。这一日,呆叟说要外出访友,嘱吴钟在家刻苦练功,自己三五日即回。师父走后,吴钟在家练武场演武,拳脚器械,叱咤风雷。师母恰好经过,驻足观望良久,忽然制止他说:“吴钟,你几年武功锤炼,到底到达什么水平,演示给我看一下。”听罢,吴钟便将呆叟所授武艺打了一套下来。
师母感叹可惜了吴钟数年苦练,功夫尚未炉火纯青。于是老妪亲自到武场中演练了一遍,一招一式,一虚一实,皆指要冲。吴钟天性聪颖,根基又深,竟心领神会,一丝不漏地记住。联系往日师父所授,入之心意,武学真谛,豁然贯通。
待呆叟返回,见吴钟枪法拳艺大进,较他外出之前判若两人,甚为惊讶。诘问因由,吴钟将师母授艺经过据实相告。呆叟叹了口气说:“你原有根基,功夫不凡,经内人指点,更是锦上添花。你的枪法拳艺俱已精到,我们该告辞了。”吴钟听了,跪拜坚持苦苦挽留,说明自己早有夙愿,要为二老送终。在吴钟及吴氏家人的挽留下,呆叟夫妇只好定居下来,直至去世葬于后庄科村。在今天,后庄科村里还保留有这对翁妪夫妇的坟墓。
从此以后,吴钟更求深造,走遍大江南北,开始行走江湖,四处访友较艺的历程……
寻艺江湖 大枪吴钟
据沧州罗疃村民国二十四年八极拳谱记载,在乡学艺之后,吴钟便走出庆云,先在少林寺随老禅师习八极拳及气功三年,深得师法奥妙,拳法精进,技艺大成。遂离开少林寺到处访友,足迹遍及大江南北、名山都邑。
乾隆二十八年(公元1763年),吴钟游至陕西延安府梭罗寨,有意投于六合大枪赖魁元为师,无人引进,适值赖魁元之妻寿诞之辰,备寿礼以贺寿之名,始得收留。吴钟专习六合大枪三年,寒暑无间,技艺勇猛精进,深得大枪法奥妙。吴钟经数十载苦功,精八极拳、六合大枪法及其他器械。为验证所学技艺,吴钟专访武林各派和隐居江湖多年的武林异人,较技切磋。
自去梭罗寨学艺之后,吴钟受挚友之聘,客居天津南咸水沽,设场授徒。一天,一武师来场与吴钟较技,来人用单刀对吴钟大枪,把他的大枪招数逐一化解。吴钟败北后甚是懊悔,来人说:“师弟,胜你者非外门,我是你师兄,尊赖魁元师命传刀于你!”原来是师父赖魁元派弟子皮虓来传吴钟飘摇刀法。吴钟掌握了飘摇刀法,更是如虎添翼。
而从其学艺者若过江之鲫,但大多数习武之人不堪其苦,多半途而废,吴钟憾无俊才,无心传艺于此。时有康大力、李章和刘三闪等人,亦为雍正、乾隆年间武林泰斗。当时有“康大力的棍,吴钟的枪,短打擒拿数李章,刘三闪的八极天下趟”之说。吴钟与这三人较技切磋,相互敬佩,甚为投契,结为莫逆之交,相互换艺。后在今河北、山东一带以保盐镖为业,时有“南京到北京,大枪数吴钟”之说。
在此期间,吴钟把一生所学各种拳法、器械及气功进行系统、归纳、整理、优化组合,采众家之长,将八极拳技艺与气功有机结合,创立了“内存八意”、“外俱八形”、“劲发八面”,出手起脚无所不用其“极”的八极拳体系。从此,八极拳形成以“六大开”、“八大招”和“六合大枪”为主体架构的拳械演练与技击体系,将健身与技击融为一炉。这是八极拳历史上“质”的飞越和升华。
若论八极 先说六合
乾隆四十七年(公元1782年),吴钟回到家乡,在后庄科村设场授艺,从者甚多。有女名荣,随父习艺,功夫也非同一般。精大枪法,技艺独到,亦闻名遐迩矣!
而八极拳与六合大枪有着“珠联璧合”的关系。练八极,而不论大枪是“跨着鞍子当马骑”。练八极拳,追求八极拳的劲道,八极拳劲发的训练最有益于拿大枪,有益于靠近大枪劲道,直到掌握枪法的实际运用与临战变化的诀窍。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练八极拳是为了给练大枪创奠基础的,是大枪入门最好的前期准备。
吴钟就以大枪驰名,有“神枪吴钟”之号。自吴钟以下,后来的八极拳名家也莫不以枪法相标榜,以“神枪”立名当时。先后有“神枪”张克明、李大忠、黄四海、张景星等,直到威名赫赫的“神枪”李书文。从一定程度上说,八极拳的大名是靠大枪扎出来的,不是靠顶肘顶出来的。旧时,八极拳家与人较艺,通常是用大枪,而不是“控拳而斗”,因为八极拳家视拳牙相斗为末技。
乾隆五十六年(公元1791年)起,吴钟受丁、吴两家之请到孟村授艺,设场十余年,把八极拳、六合大枪传给丁孝武、吴永二徒,八极拳由此在孟村得到传播。之后,吴钟因年事已高,返回后庄科村。道光二年(公元1822年),一代武学宗师、八极拳的创始人吴钟以90高寿归真,葬于后庄科村吴氏祖坟。
宗师虽殁,武魂长存。八极拳在代代相传中经久不衰,也产生了很多侠义之士,长枪啸起,他们慷慨激昂的故事回荡在历史长河中,久久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