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外练筋骨皮,内练一口气,在众多拳术当中,尤以太极拳深得其中的精髓。今天我们讲讲筋骨皮,还有这一口气。
“行气如九曲珠,无微不到。”这一太极拳的练习境界是王宗岳在太极拳行功论中讲到的。对于普通的练拳爱好者们来说,只是知道这句话,但什么叫“九曲珠”,怎么才能练到如此的功夫层次呢?大部分爱好者没有清晰的概念。
有太极拳前辈讲过:“九曲珠”是将人的肘、肩、膝、胯的八个关节与腰共成九个大的关节,经过拳架的盘练,将九大关节练得灵活圆润,以内气贯穿的劲力称之为“九曲珠”。 在太极拳练习过程中,由于个人理解不同,每个人的感受也不相同。
初练太极拳在行功走架以及招熟阶段时,一定要认真把每一式拳架行劲路线练得正确。练习拳架的的同时,要有专项的单式练习做辅助。也就是把九曲珠的各位置单独盘练,以使得每个单关节即被动运动幅度大,又主动幅度大。逐渐把盘练开的各单关节通过单盘动作或组合动作组成整劲,逐渐的在练习中寻找劲力贯通一起的感觉。
太极拳练习过程中要求做到气敛入骨,能做到内练一口气这个要求的前提就是打通气运行的通道。打通了通道,就可使得到四肢动作轻灵圆活且又气敛入骨至各关节、骨骼,劲力的运行形成内外合一的形式。应用此方法训练若干时间后,在动作中继续要求极轻极灵,神意贯注而不可执拙。通过拳架的快慢的变速练习,逐步改变自身的筋骨劲力发放模式。
慢练太极拳式,甚至在每一个式子中都能做到轻慢均匀,这时练者明确地体会到其中的静态与动态的虚实变化。通过从大圈到小圈的逐步递进是劲力渐趋牵一发而动全身。每一个太极拳的圈(无论大小、正斜、平竖圈)都分成很细和无数的弧型线段,此太极圈也就是由许多无极、太极的小空小段组成。因人而易,在经过一段时间的磨练,这些小段又被磨练成更小的太极球,太极拳的弧线和内力将这些小球串联起来,长久练习则不难达到“浑身处处是太极”的高深境界。
练功至此,内气充实、内力深厚,手足自有起落之处,五脏六腑各有安放之位,在内“行气如九曲珠,无微不到”,在外与他人打轮推手时,可使对方感觉出粘手的外圈形式是由成串的圆润珠子处处滚动而组成,每一个珠子都含有棚劲、化劲、引进落空等轻微劲力,练者自己也可通过每一个珠子的处处滚动得到更高明的听劲。
这串珠子的滚动也可以在推手中不让对方感觉出来,想让对方知道否基本上是由自己决定,它符合太极拳的“气敛入骨”、“臻于缜密”、“忽隐忽现”、“丝毫无有间断尔”。练功至此阶段,太极深奥的造诣已远远超出拳(拳头、拳击、技击、胜败)的意义,符合“欲使天下豪杰延年益寿”、“拳为末技”的宗旨。推手时对方从听劲中可以感觉到“九曲珠”的存在,而练者自己默练时也可明显体验到“行气如九曲珠,无微不至”的舒适感觉,这个境界从外形上是根本看不出来的。
太极拳是一项灵活的功夫,练习太极拳要掌握方式方法,这样才能学会。
太极拳如何在短时间内,系统,深层次练出筋骨劲力,从招熟达到懂劲,渐及神明的佳境,核心训练体系,请关注典传筋骨体系。
典传筋骨体系通过对大筋的专项系统训练,让筋骨从根本上得以改变:
开胯,开肩,开肋,脊柱,内脏等的撑筋拔骨的练习,是从根本上改变了筋骨的生理构造,一方面打开骨缝,另一方面增强大筋的强度和韧性,从而使大筋具备更胜以往的弹性,能更好的产生动力和传导劲力,并且不会因为长时间的不练习而改变,是从根上改变了人体结构。